【地震之后】震后心理救助:倾诉与聆听
心理援助人员或朋友在处理幸存者悲伤的时候不要说如下的话:
A.我了解你的感受。
B.这可能是出于好意的。
C.他现在离开更好。
D.这是她离开的时候了。
E.起码他走得很痛快。
F.让我们说说其他一些事吧。
G.你应该向前跨越这些。
H.你足够坚强去处理这些。
1.他走得很轻松,你应该感到高兴。
J.那些没把我们打倒的灾难,会让我们更强大。
K.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L.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
M.你需要悲伤。
N.你需要放松。
0.你还活着,这很好。
P.幸好没有其他人死了。
Q.你还有你的兄弟/姐妹/母亲,已经不算太坏了。
R.一切都会按预期地好起来的。
S.这一切没有超出我们所能承受的。
T.(对一个孩子说)你现在是这个家里的一个大人了,有一天你会有一个答案的。
如果处于悲痛中的人们讲述上述的话,你可以给予尊重地承认他们的感受或想法,但不要由你们自己发起这些话题。
这次受灾的九寨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又恰逢暑期,所以很多人都是陪孩子一起在这边旅行,遇到这样的天灾,不管是上则新闻中父母舍身救出的孩子还是目睹了这场天灾的其他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创伤,而对他们的心理干预也刻不容缓!
婴幼儿(0~2.5岁)
0~2.5岁婴幼儿接受地震相关信息后可能出现的创伤反应——
睡眠与大小便的时间规律打乱;
有大的声响或不寻常的声音、震动时,容易受到惊吓;
身体突然不能动,变得僵直;
发脾气,无缘由的哭泣;
已经会说的话不会说了,已经学会的动作不会做了;
害怕分开,黏着家长;
对与灾难相关的事情(如影像或身体感受)有逃避或警觉反应。
给家长的建议——
保持孩子每日作息起居和饮食的规律,固定每天睡觉、吃饭、游戏的时段;
避免不必要的暂时分离;
多陪伴孩子(如睡前拿出更多时间陪孩子讲故事等);
对孩子出现的退化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不用过度担心;
协助孩子用简单的词说出内心复杂的感觉,如“害怕、伤心”;
和孩子一起游戏,使用游戏道具(如积木、沙子、小木棍等),帮助孩子理解像“地震”这样的概念;并且把与灾难有关的感受玩出来。
学前幼儿(3~6岁)
3~6岁儿童接受地震相关信息后可能出现的创伤反应——
重复叙述看到、听到的与地震有关的信息;
可观察到的或用语言表达的焦虑与害怕;
对灾难后特定事件的害怕,比如父母不能按时回家;
害怕灾难发生在自己或家人、朋友身上;
对重复的、突然出现在头脑中的视觉影像感到困惑和烦躁;
在幼儿园注意力不能集中;
日常的行为退化到“小小孩”的模样,如尿床、咬手指;
变得退缩、不爱说话或变得淘气、执拗、不听话;
对原来喜欢的游戏活动失去兴趣;
睡眠失调:做噩梦、梦游、不易入睡;
抱怨身体疼痛,往往查无原因。
给家长的建议——
倾听并容忍孩子重述与灾难有关的信息;
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害怕、伤心、担忧等感受;
倾听孩子对灾难事件的误解,特别是那些自责或奇特的想法;
按照孩子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协助孩子形成对灾难事件的真实看法;
不要随意离开感到害怕的儿童;
允许孩子在睡前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害怕:讲故事、听音乐、由自己喜爱的东西陪伴入睡等;
了解孩子暂时出现更幼稚的退化行为,接受孩子在幼儿园“不乖”的表现;
同时应要求孩子遵守基本的礼节与常规;
逐步让孩子重新回到规律的、可自理的生活起居方式;
在参与捐赠、赈灾等活动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与。
给幼儿园老师的建议——
倾听并容忍孩子重述与灾难有关的信息;
尊重孩子的感受,并用儿歌、绘画、音乐、游戏等方式鼓励孩子表达害怕、伤心、担忧等感受;
了解孩子暂时出现更幼稚的退化行为,接受孩子在幼儿园“不乖”的表现,鼓励孩子之间的相互接纳;
同时应要求孩子遵守基本的礼节与常规;
倾听孩子对灾难事件的误解,特别是那些自责或奇特的想法;鼓励孩子自由的表达;
按照孩子的接受能力,用儿歌、绘画、音乐、游戏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协助孩子形成对灾难事件的真实看法;
逐步让孩子重新回到规律的、可自理的生活起居方式。
组织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捐赠、赈灾等活动,并鼓励孩子参与。
学龄儿童(7~11岁)
7~11岁儿童接受地震相关信息后可能出现的创伤反应——
重复叙述所接受到的与灾难有关的信息;
用行为和语言表达的焦虑与害怕;
对灾难后特定事件的害怕,比如上学;
害怕灾难发生在自己或家人、同学身上;
对重复的、突然出现在头脑中的视觉影像感到困惑和烦躁;
在学校不易专心学习,成绩下降;
日常的行为退化到较小年纪的模样,如要求和家长同睡;
特别退缩、不爱说话或特别难管、不听话;
对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睡眠失调:做噩梦、梦游、不易入睡;
抱怨身体疼痛,或查无原因的病痛;
对灾难纪念日、哀悼活动等感到烦躁。
给家长的建议——
倾听并容忍孩子重述与灾难有关的信息;
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害怕、伤心、担忧等感受;
允许孩子在睡前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害怕:讲故事、听音乐、由自己喜爱的东西陪伴入睡等;
了解孩子暂时出现更幼稚的退化行为,在一段时间内更多地陪伴孩子;
要求孩子遵守基本的礼节与常规;
逐步让孩子重新回到规律的、可自理的生活起居方式;
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捐赠、赈灾等活动;
倾听孩子对于死亡的想法,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与死亡有关的事情和想法;
按孩子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协助孩子形成对死亡的真实看法。
给学校老师的建议——
在课堂上讲授与灾难有关的知识,进行防灾的演习;
布置与灾难有关的作业,帮助孩子表达感受和想法;
通过写散文和诗歌、绘画、作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表达感受,宣泄情绪;
做团体游戏,通过运动感觉自己的身体,了解情绪与身体感觉之间的关系;
团体的放松练习,学习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
制作纪念卡和纪念树等,表达对灾难中遇难者的哀悼和纪念;
鼓励自己动手,以实际行动参与捐献、赈灾等活动;
鼓励给灾区的学生制作祝福卡片、写信。
青少年(12~18岁)
12~18岁青少年接受地震相关信息后可能出现的创伤反应——
灾难引发的冲动性行为,如离开学校去灾区当志愿者;
努力不表露情绪,如悲伤、恐惧、愤怒等;
为逃避内心痛苦的感觉,而从事许多外在的活动;
容易发生意外;
睡眠与饮食失调;
对重复的、突然出现在头脑中的视觉影像感到困惑和烦躁;
产生忧郁、退缩及悲惨的世界观;
与家人或同学、朋友的相处方式改变;
更依赖家人,需要家人的呵护。
给家长的建议——
鼓励青少年与家人或朋友谈对灾难的经验与感受;
家长对孩子讲出灾难发生后,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知道出现悲伤、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他们需要倾诉时,家人愿意倾听;
协助青少年了解,接受与灾难有关的信息会引发一些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的,并且会随时间而消退;
注意青少年在家中、学校以及同学间的行为;
避免做出冲动性的决定和鲁莽行为;
如果孩子有冲动性或鲁莽的行为,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将热情转向实际可行的方面;
如果孩子疏远同学或朋友,变得退缩,花更多的时间独处,请一位孩子信任并尊重的老师或亲友,了解孩子的想法。
给学校老师的建议——
鼓励学生在团体中交流灾后的感受、想法和做法;
鼓励用创造性的写作、绘画、作曲等艺术形式表达灾难后的感受;
鼓励孩子从事运动和舞蹈;
在课堂上用报纸上的照片制作拼图,请学生讲出灾难后的感受和象征性意义;
协助孩子多进行一些能带给他们成就感或自尊的活动。
好信息与他人分享,收获更多健康!
查看更多健康信息,请进入公众号资料页面查看历史消息!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健康沙区!(微信号:spbcdc)